科技巨頭Google入稟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,控告一個總部設於中國的跨境犯罪網絡,涉嫌在全球兜售釣魚詐騙軟件,導致全球有超過100萬人中招,涉及金額高達10億美元(折合約78億港元)。今次是Google首次援引《反詐騙及腐敗組織法》興訟,有關法案是美國極具份量的法律,旨在打擊黑手黨等有組織犯罪集團。
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(CBS)報道,在中國運作的Lighthouse Enterprise,透過Telegram、YouTube和網上論壇,兜售「網絡釣魚服務」(Phishing-as-a-service),聲稱「開發者小組」(developer group)製作的假網站模板,能夠提供偽冒Gmail、YouTube、美國郵政署(USPS)以至紐約市政府的官方網站,另外也會招募和訓練成員,利用他們的經驗持續改良詐騙軟件。
分工精細「數據組+垃圾訊息組」聯手詐騙
如果交易成功,「數據小組」(data group)會提供受害人名單,「垃圾訊息小組」(spammer group)則負責發動大規模攻擊以套取敏感資訊,例如向數以百萬計的手機號碼發送「包裹滯留」、「未繳通行費」等誘導性訊息,迫使受害人點擊連結和輸入密碼、信用卡等資料。Lighthouse會按月收取服務費,費用以加密貨幣結算。
Google引用網絡安全公司Silent Push的分析指,今年一段為期20天的時間內,一個名為「Smishing Triad」(訊息詐騙三合會)的中國犯罪集團,透過Lighthouse搭建了多達20萬個詐騙網站。這些網站每日瀏覽量約5萬人次,協助詐騙集團大量竊取美國信用卡資料,受影響的信用卡數量可能以百萬計。英國《金融時報》則引述消息指,涉案Telegram目前仍然活躍,有用戶聲稱能夠每天向日本、澳洲等地發送多達20萬條訊息。
Google法務總顧問普拉多(Halimah DeLaine Prado)表示,騙徒在美國境內可能盜取了1,500萬至1億張信用卡資料,估計受害人數超過100萬,由於犯罪份子利用Google品牌聲譽,引誘用戶墮入釣魚攻擊,Google必須採取行動反擊。
普拉多在個人網誌也提到,騙徒非法使用Google與其他品牌的商標與服務,在虛假網站展示品牌標誌,藉此誤導受害者,她甚至發現至少有107個網站模板,在登入頁面使用Google品牌設計,目的就是讓人誤以為這些網站合法。
首次援引RICO法案 Google目標要瓦解整個詐騙網絡
今次是Google首次援引《反詐騙及腐敗組織法》(RICO Act)提出訴訟。美國國會1970年通過立法時,原意是打擊有組織犯罪集團,特別是黑手黨等犯罪組織,以及其滲透合法企業和商業活動的行為。訴訟目前已鎖定25名操作者,Google明言訴訟旨在瓦解整個犯罪生態,而非僅針對單一詐騙事件。
科技安全公司Arkose Labs行政總裁高斯卓克(Kevin Gosschalk)認為,Google的策略能夠對詐騙產業鏈產生震懾作用,如果市場上三大犯罪集團之一被剷除,其餘兩個勢必動搖,開始質疑「是否值得繼續這種運作」。
相關新聞
- 2025 年 11 月 09
- 2025 年 11 月 14
- 2025 年 11 月 14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