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居英國後,由全職的老師轉為週末中文學校教師。兩年來的生活和教學,得到以下的觀察和感受:

在倫敦,小學生放學後沒功課!學校鼓勵孩子多閱讀、多玩耍,還要學樂器和運動。孩子普遍身體好、愛戶外活動,活力滿滿!
********************
英國學校鼓勵「敢講、會講」
在課堂上,學生發言不用舉手,老師鼓勵自由表達。能言善辯、講得有理的孩子特別受歡迎;不太愛講或講得沒重點的,可能就吃虧了。
********************
中文學校的挑戰與轉變
有些中文學校仍沿用香港傳統教法:背誦、抄寫、默書。為了保校譽,甚至會要求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留級或退學。這讓不少家長感到失望——他們每週六開車送孩子去學中文,是希望孩子保留母語和文化,結果孩子卻因為教法而討厭中文,太可惜了!
好消息是,有些中文學校開始改變!例如用重複句式的圖畫書教低年級學生學中文,讓學習變得更有趣。《中文字母寫字口訣》教材也大受歡迎,因為大家都知道——中文難學,最難的是寫字!
********************
升學策略:不只看成績!
英國的大學收生看的是整體表現,包括學業、運動、藝術等。GCSE 中文成績不是決定性因素。若家長希望孩子升讀公學或文法學校,則需要在學術和藝能方面多下功夫,競爭不比香港輕鬆。
此外,英國學校的資源與地區稅收掛鉤。有些家長會選擇住在富裕地區,讓孩子就近入讀好學校。
********************
英國家長的育兒哲學
英國藍領與白領收入差距不大,多數家長都讓孩子自由發展,不太強求。當然,上層社會另當別論。
所以,真正能幫孩子打好升學基礎的,不是補充練習,而是——
- 大量閱讀
- 培養表達與思辨能力
- 發展音樂與運動等興趣
作者:春風
相關新聞
- 2025 年 11 月 01
- 2025 年 10 月 26

